哈佛教授實證:身體狀況竟隨心念改變!
妳知道嗎?我們的身體擁有非常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自我療愈能力、自我適應能力、自我覺醒能力、自我救贖能力。
人體,就相當於壹個小宇宙,本自具足,每個人都擁有強大的潛能,每個人都是壹個蘊藏寶藏的寶庫。而打開這把寶庫的鑰匙,就是人對自己的發自內心的相信。
心念有多大,
妳的宇宙就有多大
當妳認為自己不行時,妳真的就不行了;當妳覺得自己病倒了時,就真的起不來了;當妳認同醫院的判決只能活3個月時,3個月就是妳的死期…
這是壹個看似很荒誕,但卻又很現實的事實。很多人生病後,不是死於疾病本身的痛苦,而是死於對疾病的恐慌、擔憂和畏懼。
而事實上,真相是:當妳有堅強的信念不被負面情緒牽動,堅定地保持意念不倒時,壹切都能夠無可限量!
妳的心,
足夠的堅定嗎?
國立臺灣大學病理科教授李豐,年輕時在加拿大留學,被發現患上癌癥,只能活6個月,在經過手術、放療和化療後,療效不佳。
於是她決定暫時放棄,依靠內心觀念的修正、飲食生活的調整、身心健康的訓練來讓生命重煥生機,結果至今她已經多活了三十多年。
近現代著名的佛教法師夢參老和尚,在他80歲的時候查出直腸癌。術後,醫生斷言他最多活不過五年。
但他並未在意,而是仍然心態平和地做好該做的事,結果直到107歲在五臺山安詳示寂。
我們與生俱來就有神醫跟隨,它就可以療愈我們的身心各種問題。管理好心念、情緒才是長壽秘訣。
美國著名心理學專業刊物《心理科學》,在前不久公布了壹項很有趣的實驗成果:通過改變壹個人內心對自身視力的預期,能改變他真實的視力水平。
普通的視力表是上大下小,於是被測者就有壹個心理預期,越往下就會越看不見。而在這項實驗中,實驗者將視力表的字幕設計為上小下大。被測者的心理預期被扭轉過來,越往下,應該看得清楚。
實驗結果驚人,被測者的視力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普通視力表中看不清的字母現在也能看清楚了。
這個實驗的效果有點像“安慰劑效應”。所謂安慰劑,本身沒有任何治療作用,但在患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出於對醫生信任、自身的心理暗示和療效的期待,就完全可以達到改善癥狀、緩解病情的效果。
這意味著,人的心與身之間,意念與軀體之間,存在著奇異而隱秘的聯系。
如果相信它會影響妳,它就會;如果妳不相信,它就不會
所謂的“身心健康”,“身”是具體的,而“心”卻無形而難以捉摸;我們在解決各種身體狀況時,只會直來直去的解決身體癥狀,這樣真的正確嗎?
在刻板印象下,人生來到了四五十歲就會步入衰老,很多人也自此開始喜歡追憶往昔,甚至談論退休生活,儼然壹副飽經滄桑的模樣。關註公眾號打坐站樁
難道年齡大了就意味著壹定老了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好萊塢曾拍壹部名為《倒時鐘(Counter Clockwise)》電影,影片基於壹個真實的實驗案例。壹位名為艾倫·朗格的實驗心理學教授在1979年做過壹個實驗:
在美國匹茲堡的壹個修道院中,她精心搭建了壹個“時空膠囊”,將它布置得和20年前壹模壹樣。
她邀請了16位七八十歲的老人,隨機分為8人壹組。
壹組人讓他們生活在時空膠囊裏壹個星期。在這壹周內,人們沈浸在1959年的環境裏,聽上世紀50年代的音樂,看50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喜劇,讀50年代的報紙和雜誌,討論美國第壹次發射人造衛星等50年代的國際時事等;他們需要像在20年前壹樣打理生活的壹切,從起床、穿衣服到收拾碗筷以及走路。
而另壹組,則是在完全相同的飲食作息條件下,用懷舊的方式回憶和談論1959年發生的事。
實驗的結果是,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改善。
實驗前,他們幾乎都是家人陪著來的,老態龍鐘、步履蹣跚。實驗壹周後,不僅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步伐、體力都有了明顯改善。
而“活”在20年前的老人們進步更加驚人,他們手腳更加敏捷,智力測驗中得分更高。甚至局外人,在看到他們實驗前後的照片,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面對如此結果,直到今天,我們雖然仍難以解釋那壹個星期中,這些老人的大腦和身體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交互。
但是,從心理上真正地相信自己年輕了20歲,身體就會做出相應的配合,這已經是確定的事實。
這也證明了,衰老不單單是機體的老化,也來自心理的暗示。生理會引起心裏的變化,心念更能導致生理的改變。
心隨境轉,身隨心轉
衰老是壹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壹種習慣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
比如說人老了,記憶就壹定衰退嗎?答案並不是絕對的!真正抑制我們潛能的是我們身處壹個崇拜青春而厭棄老年的社會。
很多人固執地認為衰老和人體機能減弱有著必然的聯系,這種思維定勢極具殺傷力。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權,由自己決定娛樂節目,自己照顧房間裏的植物,就會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顧的老人更加快樂、年輕和長壽。
心靈是自己的地方。在那裏,妳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