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和合  2022  2023  和合 and 2 3  和合 and 2 2  asdfasdfdsdff  as  和合 and 1 1

很多人因病與佛法結緣,卻不知道這“藥”是什麽

生病了?不怕!
 
自己做自己的醫生
 
人吃五谷雜糧維生,色身難免會生病,畢竟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假合而成,所以疾病在所難免。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無人能免。因此關於如何治療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要懂得預防,與疾病拉開距離,萬一生病了,也要能“與病為友”。
 
 
○ 面對疾病的最好方式,是理解你的身心
 
如果因生病而心生排斥、恐懼、憂愁,種種負面、焦慮心理的動念,那樣只會加重身心的負擔。
 
面對疾病的最好方式,是理解你的身心。你的身心,真的需要你自己去體諒!如果你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深入的體悟,進而通過修行、修心能對生死之事不執著、無掛懷,日後定能坦然面對疾病與死亡。
 
○ 大多數人,因病與佛法結緣,病也有它的積極意義
 
有的人因為生活遭逢困難、挫折,想要找個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極度失意、悲傷、沮喪時,因為一句佛法,心頭曙光乍現,從此虔心向道。而大多數人則是因疾病的痛苦,而感受人世的無常,因此契入佛法。
 
所以,色身有病並非絕對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緣。有病後,才知道要發道心,發菩提心。正因為我們自己有病痛,才能由己及人想到他人同樣也有此病痛,從而發起了幫助他人的那顆心。
 
貪嗔癡三毒
 
是一切病苦的根源
 
《大般若經》中說道:“身病有四,謂風、熱、痰及諸雜病;心病亦四,謂貪、瞋、癡及慢等病。”
 
貪嗔癡是一切病苦的根源。因為我們每天、每日、每時都在造作無量的貪嗔癡的業,所以我們的身體裏面已有了無數貪嗔癡的毒。如果遇到了嚴寒、燥熱、病菌、利器等因緣,我們就會感得相應的病痛。
 
○ 俗話說“身病好治,心病難醫”
 
現代人常感壓力大,情緒不穩定。如果我們的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舒緩,一旦時間久了很可能會發展成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癥等病。當今社會,抑郁癥已為僅次於癌癥的第二大殺手。
 
那麽佛教如何治療心病呢?俗話說的好,“心病還須心藥醫”。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把握與控制自己情緒上的貪嗔癡三毒,相信我們定能更好的管理好我們的情緒,從而遠離更多的心理疾病。
 
○ 控制情緒的幾種有效方法
 
控制情緒,一是靠自己,自控力增強,盡量讓自己與自己和解。二為借外力,借由佛菩薩的加持、同行的力量等來幫助自己控制情緒。
 
如果你要發脾氣,請你念佛菩薩名號,一次又一次地念,靠佛菩薩的加持之力,與一心念佛的沈靜之氣,時間久了自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如果再能深入佛理的學習,明白其中的因果原由,脾氣自然是會越來越好,性子也會越來越柔順。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控制情緒,還有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即是多讀書。讀書教人明理,明理後自然對他人更加尊重,自然與外在環境能夠和平共處。
 
還有抄經、禪坐、繪畫、梵唄,乃至自我反省、知慚知愧、懂得苦惱、自他相換等方式,都是能磨煉性子,讓自己心性更加柔和的方式。
 
佛系養生之道
 
規律的生活使你更健康
 
古今中外,健康長壽者養生之道千差萬別,但“有規律的生活”卻是共同的。規律生活還被列為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基石之首,即“生物鐘”支配著生命正常運轉的節律。
 
○ 規律的入睡與起床時間,是抵禦疾病的第一步
 
大家都嘗過“睡眠不足”的滋味,尤其是年紀大一些後,一兩次熬夜的經歷會讓你感到身體被掏空。而按時入睡與起床,則比睡眠更重要。所以有“養生睡覺先”“睡眠勝似醫療”的說法。睡眠充足是益智、強體、抵禦疾病的最基本方法。而按時睡、按時起的規律行為,則會讓你的睡眠功用翻倍。
 
○ 飲水與三餐要定時定量,絕不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會加重心臟負擔,誘發急性心肌梗塞,還會增加胃、胰腺、肝臟等內臟負擔。所以每日吃飯與喝水的時間,要盡量固定下來。而所食、所飲之量,也要盡量固定下來。這樣規律的飲食,才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 少車多步、堅持運動,運動讓你“氧氣”十足
 
研究顯示,約25%的現代人因開車而丟掉了走路的習慣。如果你每天堅持有氧運動15分鐘,可平均延壽3年。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都稱得上是最好的“藥物”。
 
我們千萬不要在生病後才追悔,問自己當初為什麽沒早些關註身體健康。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註意養成良好的習慣、保持舒暢的心情,我們定能少生病,更長壽。
 
說一千道一萬,你的養生行動,不如就從當下開始吧!

您可能還會對下面的文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