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由來有兩個說法
和合二仙由來有兩個說法
清雲道長介紹“使媒求婦,和合二姓”,《周禮.媒氏》孔穎達疏中講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自古以來,男女成婚前都需要舉辦一系列的儀式活動,以祈求夫妻二人能夠感情和合、彼此忠貞到老。
在這個過程中,必定少不了主祀夫妻感情的和合二仙。不同於西方神話中愛神形象的唯一性,主管漢民族男女情感之事的和合神先後經歷了不同的形象更迭。如今通常見到的和合神的形象,大都是兩個蓬頭笑面的童子,他們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手中捧盒,寓意著和合美滿、百年好合。相傳,這兩位童子的原型是唐朝時期的僧人寒山和拾得。清朝汪汲作《事物原會》,其中寫道:“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與拾得也。”
寒山與拾得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雖然此類傳說總有附會之嫌,但卻不離兩個中心內容:一是二人原本感情深厚,又經歷過聚散離合,所以更符合和合之要義;二是在不同的故事版本中,始終會出現荷與盒兩個物件,以此作為和合的諧音,由此也就坐實了其和合神的基礎。
清翟灝作《通俗編》卷十九有云:“國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山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因為受到皇封,這一對佛家雅士由此便成了掌管人間情事的神仙。
不論是在佛家還是道家的傳說故事中,和合神都是以兩個人的身份成對出現的,以此對應“和合”一詞的本意。其實,在最初的和合神信仰中,是一位名叫萬回的神人獨自擔當了此職能。
明田汝成作《西湖遊覽志餘》卷23雲:“宋時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鼔,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里外亦能回來,故曰萬回。”此萬回者,相傳是唐朝人,因其兄長遠赴戰場,為解父母的牽掛之情,萬回便決定到萬里之外去探親,並帶回了哥哥寫給父母的一封家書。因他能夠朝發夕返,故名“萬回”,其孝行曾得到唐高宗及武則天的嘉獎。
據傳,萬回長相怪異,其所言之事多能應驗,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所以民間和宮廷都有祀奉萬回的傳統,民間多俗稱其為“萬回哥哥”。百姓在年關將近時供奉萬回,期望能借其神力使萬里之外的親人回家團圓,因此萬回被視為團圓之神,即最初的和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