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天以後,他就不再受食物誘惑和束縛了
從那天以後,尊哲就不像小孩子般地受到食物的誘惑和束縛了。他也學會了忘我,無論他多麽珍愛的東西,他都能輕而易舉地布施。
《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中,記錄了作者尊哲在喜馬拉雅的山峰中生活45年依止上師以及拜訪其他瑜伽行者的所見所聞。
幼年時,尊哲和上師住在山上,生活比較貧困,一天只有一頓午飯,午飯成了尊哲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一天上師告訴他:“今天來了一個老和尚,你要將自己的食物讓給他。”
尊哲說:“不行!我也很餓,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剝奪我吃飯的權利,我今天只有這一點食物了。”
上師說:“你不會餓死的,應該把食物讓給他。但不要因為是我的命令,你才這麽做,就像奉獻愛般的拿給他。”
尊哲說:“可是我很餓!我怎麽能向要我食物的人表示出我的愛心?”
上師實在是無法說服他把食物布施給這位出家人,最後他說:“我命令你把食物奉獻給他!”
老和尚走了進來,他是一位長了白胡子的老人,隨身只帶了一張毯子,一根手杖和一雙木拖鞋,獨自一人雲遊於叢山之間。
上師對老和尚說:“我很高興你來到我們這裏。你願意為我祝福這個孩子嗎?”
但是尊哲說:“我不需要祝福。我需要食物。我餓得很。”平常在城市當中,“有黃金白銀,我什麽都可以”。但是在喜馬拉雅山那個不見人煙的地方,食物肯定比黃金白銀還要重要。所以他連祝福都不要了。
上師說:“如果你在軟弱的時刻失去控制,你會喪失生存的戰鬥。請你把食物布施給這個和尚。先倒些水給他喝,然後再幫他洗腳。”
尊哲還是依照上師的吩咐做了,但他並不願意這樣去做,同樣他也不了解這樣做有什麽意義。尊哲幫老和尚洗好腳,請他坐好,然後把食物奉上。稍頃尊哲發現老和尚已經四天沒有進食了。
老和尚用完了餐對尊哲說:“從今以後除非食物擺在你面前,否則你就不會感到饑餓。這是我給你的祝福。”可能是尊哲當時覺得有吃的東西就好了,啥都不想了,所以老和尚就這樣祝福他。
從那天以後,尊哲就不像小孩子般地受到食物的誘惑和束縛了。他也學會了忘我,無論他多麽珍愛的東西,他都能輕而易舉地布施。
在以後人生旅程中,他非常感謝自己的上師,從那個緣起開始,忘我的信念在他的心裏開始萌芽了。
他領悟到了:“自私和無私,愛和恨之間僅是一線之隔。超越它,你就可以感受到舍已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這是最大的喜悅,也是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自私的人無法想象這種覺悟的情境。因為他們停留在狹小的自我束縛裏。無私是世界所有偉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沒有無私的服務,做什麽都不會得到成就。如果從事的行為是自私的,縱然讀破萬卷經書也是枉然。”
自私自利都是阻礙自己的,想成就世出世間的功德,是不可能的。
所以,真正有善根的人,通過一個小小的行為或者點滴的教言,對自相續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從而自己也會成為非常了不起的世間人,或者出世間的修行人。
弘一法師自入佛門以來,把一切眾生都看作佛,他曾引用《首楞嚴三昧經》的教言教化世人:“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這是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佛,其效果是生平等心。
有人問弘一大師如何修平等心,大師說你家裏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寫一長生牌位供在佛像旁邊,每天香花供養他如佛。
那人說這樣不行,我見到他就討厭。有些人就不但討厭,在夢中都一直想追殺。
大師說這是功夫不夠,應該再用功修持,什麽時候你能見到此人不覺討厭,還要恭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凈了。清凈、平等、覺是三而一,一而三,一個得到了,其余兩個也得到了。
無論是何時何地,凡是自己希望擁有的利樂,也希望其他眾生同樣擁有;
為自己獲得安樂付出怎樣的精勤努力,為他眾獲得安樂也應該付出同樣的代價;
自己連細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棄,也應同樣盡可能地解除他眾的細微之苦;
自己因為享受幸福快樂、豐厚受用等而歡欣喜悅,那麽對於他眾擁有的幸福快樂受用也同樣發自內心地歡喜。
總而言之,對於三界一切眾生必須與自己毫無差別地看待,進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辦眾生眼前與長遠的安樂利益。
金厄瓦格西說過:“世間人對自我特別護惜,但是修行人對自我應予以拋棄,而不能與世人的行為相同。世人為了‘我’在爭先恐後的墮落,他們一切作為,一切瑣事全部是圍繞著‘我’。
而修行人希求向上解脫,所以自己應反其道而行之,應該全部為了利益他人,否則修行人怎麽能稱之為修行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