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功德生功德,壹塊錢變十塊錢的殊勝回向法
有關回向的比喻是:
壹個人舍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
而將它與眾人分享。
那麽,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壹元錢壹樣。
其實,善根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
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即是回轉善根,有所趣向,把所造善根力集中加於某目的,使之盡快得以實現。
所以,為了達到某特定目的去行善,可以陳述或心中憶念所求之事而回向,同時以廣大無私的發心把這些功德回向給其他目的甚或法界眾生,還可以令自己的善根增長廣大,乃至無量無邊。
最好按印光大師的開示,先將善根回向法界壹切如母眾生(暫時離苦得樂,究竟往生西方,同成正覺),然後再進行別的回向。
壹、什麽是回向?
回向的含義是什麽呢?
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壹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他卻不忍心,而選擇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
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
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
回向有兩種:
壹是有毒的回向,
二是無毒的回向。
所謂“有毒的回向”,就是有執著的回向。
《般若波羅密多經》裏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
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壹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回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回向是指無執著的回向、無緣的回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
無毒的回向又分為兩種:
壹是真實的無毒回向,
二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所謂“真實的無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回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
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回向,這種回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壹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裏所講的方法,真心誠意地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
這種回向,就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
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
我們應壹心壹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
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
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
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凈的無毒回向。
二、做善事後壹定要如理回向
做了善事以後,壹定要如理回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
什麽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1、發瞋恨心。
在大乘佛教裏,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壹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2、自詡功德。
例如,某人在念了壹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3、於善生悔。
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壹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壹切放生善業。
●4、顛倒回向。
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壹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癡為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
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壹旦。
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難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
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回向之後,在壹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
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壹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壹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壹切眾生而回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回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壹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回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為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這是最殊勝的回向。
這樣回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壹次又壹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
因為善根已經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回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
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回向。
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托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
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回向而是發願。回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回向的善業。
三、有關回向的其他註意事項
在此,還有壹些需要強調、值得註意的事項:
●1、作為壹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回向時,首先應當發誓:
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
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
也不傷害任何壹個有情的性命,
即使眾生的壹根毫毛也決不損壞。
當然,因為誓言壹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
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
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
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
如果連這壹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壹種無上、偉大的誓願,並將其作為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2、應該發願:
願我依靠此善根,
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
(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
成為度化眾生的人。
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回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這樣專心致誌地發願回向,就是大乘菩薩的回向。
但值得註意的是,發願文、回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系。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回向文呢?
如果自己發心清凈,此清凈心可能有壹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回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壹千遍、壹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
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回向發願文。
利益眾生就是在成就自己。
——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