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和合  2022  2023  和合 and 2 3  和合 and 2 2  asdfasdfdsdff  as  和合 and 1 1

中國民俗“拜太歲”的相關知識分享

拜太歲是中國道教文化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其所尊奉的對象為主管歲星的神靈,稱太歲神。
 

中國民俗“拜太歲”的相關知識分享
“拜太歲”是中國道教文化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相對于中國內地居民來說,潮汕人算是最擅長“拜老爺”的族群,自古以來便流傳著“拜太歲”以及類似于“拜太歲”的活動形式,然而由于受史料記載、道教活動場所的開放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這一民俗文化的傳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什么是太歲,民間又為什么有“拜太歲”的習俗呢?
 
“太歲”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星名。即木星。舊歷紀年所用值歲干支的別名。”道教文化叢書中稱太歲為歲星,也指木星。這一命名的得來,主要是因為我國農歷紀年的方式是根據木星的公轉時間而制定。從相關天文知識可知,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它沿黃道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十二年。為方便記錄,古代先民將木星公轉的黃道等分為十二份,并以天干和地支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個單位,用以作為年、月、日、時的記錄單位,這一記錄方式稱“干支紀法”。干支紀年法每個單位代指一年,每十二年為一個小循環,六十年為一個大循環,俗稱“六十甲子年”,如此循環反復。因為干支紀年法是根據木星的公轉時間而制定,因而木星被稱為歲星、太歲,而其屬下的六十個記錄符號都分別被冠以太歲之名,如甲子太歲、乙丑太歲、丙寅太歲、丁卯太歲等等。
 
中國道教以多神崇拜為主要特征,“拜太歲”活動就是一種被神化的宗教活動,其所尊奉的對象為主管歲星的神靈,稱太歲神。一般來說,太歲神都供奉在道教宮觀中的元辰殿,一些未配建元辰殿的宮觀則將太歲神與其他神尊放在一起供奉,如玉皇殿、三清殿等。此外,六十太歲神的中央是一位長著四臉、三目及八臂的神尊,相傳她是六十太歲神的母親,被稱為“斗姆元君”,也稱斗姥元君。除了斗姆元君長得非同凡人之外,其他六十位太歲神都是凡間的人物形象。相傳這是因為六十位太歲神都曾經在我國的不同歷史朝代托世人間,他們有的是守護疆土、有功于國的將軍,有的是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地方官員,每個人都是我國倫理道德的楷模和備受世人推崇的學習典范。
 
由于六十甲子年由六十位太歲神輪流值年(相當于值班人員),因而人的一生隨時隨地都存在著兩位太歲神,一位是本命太歲,也就是人的出生之年的太歲;另一位是值年太歲,也稱流年太歲。因為干支紀年法有犯、刑、沖、破、害等說法,故此太歲神之間也相應存在這種情況。因而每個人的本命太歲每隔一定時間便會出現與值年太歲互犯、相刑、相沖、相破、相害的情況。如某個人的本命太歲與值年太歲的干支相同,即傳統所稱的“本命年”,這種情況便被視為犯太歲;與值年太歲相差三年,即為“三刑”;與值年太歲相差六位數則為“沖”,也稱“六沖”,屬“沖太歲”;也就是說,2013年屬虎、蛇、猴、豬之人均為此列。由于民間有“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的說法,因而“拜太歲”習俗的出現。
 
作為一種傳統習俗,目前“拜太歲”這一活動在我國的北京、廣州、臺灣、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已十分盛行。一些人雖參加過“拜太歲”活動,但對“拜太歲”文化卻不甚了解,有些人認為“拜太歲”僅僅局限于某些人群,有些人則認為“拜太歲”只拜值年太歲即可。實際上道教界所倡導的“拜太歲”活動是“老少咸宜,人人可為”,其中屬相以本命和犯刑、沖、破害等情況的人群為首要。
 

您可能還會對下面的文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