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議論文
現在的你或許單身,或許已婚,又或許已有孩子,而這篇文章希望給你的生活帶來關於“關係”的思考。
在生活中,他人無意中的一句話是否就能觸發你的情緒;在婚姻關係中,夫妻感情是否日漸疏離;在工作中,是否經常誤解他人.....
7月22~24號,裔傳林(心理學博士、哲學碩士)老師薩提亞工作坊中的關於自己、關於孩子以及關於伴侶的關係體驗讓我們收穫了良多。
我的自我價值感偏低,老師讓我介紹自己特質時,我竟一個優點都說不出口,缺點隨口就是一堆,我知道自己內心對自己的不接納,由此還引出一系列的其他問題——對親密關係的恐懼、與其他人溝通障礙、害怕權威,還有原生家庭的問題。
之前沒有參加過類似的工作坊,因為內心總是抗拒,拒絕被別人看到自己內心的軟弱,同時總是用逃避的方式避免一切衝突和深層交流,從而也沒有真正地正視過自己的內心的需求。
參加完老師的工作坊,我產生一種強烈的力量和被支持的感覺。一個人真正打開心扉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力量,還好這一次,裔傳林老師以其非常專業和安全的方式讓我放下戒備,一點一點找回自己。
1、我身上的每個特質都是為了讓我更好地活下來
作為一個人,我首先要瞭解自己,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的父親母親又是誰,我知道了我身上的每一個特點,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都是為了讓我更好的活下來,我的膽小、自卑以及無主見都是為了保護我更好地生存下來。而只有認識了自己,我才更深刻瞭解到每個人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被愛以及被接納的渴望,而這些渴望又會產生期待,有期待就會有觀點,進而就會產生感受,形成應對的行為。這一系列的步驟就形成了一座“冰山”,它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影響著我們。
2、觀點沒有對錯、好壞
在冰山理論中,往往引起或導致我們發生衝突的是關於我們的期待、觀點以及感受。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的、絕對化的觀點總是會導致我們一系列的矛盾與衝突。絕對化的觀點不僅會強迫我們自己,而且還會強迫別人。殊不知觀點不能絕對化,我們正是“因相同而連接,因不同而成長”。
同時,觀點也會讓我們經常給自己和他人貼標籤,通過老師的課程,我才深刻地意識到他人的觀點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當觀點不一樣時我還可以這樣做:
??區分認同,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
?我要尊重他人的觀點,正如盧梭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需要學習對別人的觀點抱有一顆好奇心:“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後就會有兩個思想”。
同時,生活中也不能隨便給人貼標籤。以前當老公不順我的意時,我會覺得他自私,沒風度,不愛我,當他答應我的事不能做到時,我會覺得他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我也會被別人貼上各種標籤,後來才知道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他當時沒滿足我的要求,對我撒謊都是有應該那樣做的理由。當別人給自己貼標籤時,我會很難過,很委屈,將心比心,別人被貼標籤一定也會委屈難過,所以生活中,儘量克制自己少給別人貼標籤,也不要被他人的標籤影響,多些理解、關懷與接納,彼此的關係可以更穩固。
3、我們的很多觀點、信念來自於我們的家庭規條
原來我生活中很多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因為我的家庭規條,同時還有我的親身體驗、他人經驗以及自我反省。而各種各樣的家庭規條在無形中都在深刻影響著我的生活。“借人家東西要有借有還”讓我知道了要講信用,“穿衣不要太暴露”讓我變得比較保守.......家庭規條導致“我應該永遠......”這樣做,而老師教會了我“我可以有時......當......的時候”那樣做。
上課時,老師讓我們寫下各自的的家庭規條,我寫下了誠實、守信、準時等,生活中我常常會為這些東西所困擾,當別人撒謊、遲到時,我會感到很氣憤,同時但我自己沒有做到這些時也會感到非常內疚,很難放過別人,也不肯放過自己,當我告訴自己“我可以有時撒謊,當......的時候”,這樣便放過了自己,也放過了別人。
生活就是不斷地出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死守著一些家庭規條,一味地進行知識崇拜,而是要擁抱生活。當然,我也會告訴自己,可以有時候改變一些家庭規條,讓自己活更輕鬆些,但是同時,也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與信仰。
4、衝突產生時的應對方式:指責、討好、超理智以及打岔
我們在應對他人時,通常都會有這樣的四種狀態:指責、討好、超理智以及打岔。而這些應對的姿態大多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如果父母相互指責,孩子也會學會指責,如果父母超理智,孩子也會超理智。
通過工作坊的情景模擬與再現讓我也學會了該如何應對這四種類型的人:比如超理智的人,他們其實崇拜有智慧的人,所以我們要帶著問題去和他們溝通,尊重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他們講理;而指責型的人崇拜更有力量的強者,所以我們永遠不要指望他們道歉,與他們交流需更重視參與,爭吵,看到他們的期待;打岔的人絕對不能給他們壓力,這種人一有壓力就會跑,去逃避,面對打岔的人,需真誠,關注他,給他們寬鬆的環境;而面對討好型的人則需關注他們的感受。
以前上學時,在課堂上,我總是喜歡拿著筆在手中不停地轉,或是不停地玩弄其他的東西,根本停不下來,因此經常被老師批評上課聽講不認真,甚至有一次,老師氣得過來把我手中的筆搶過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砸爛了,我當時心裏委屈極了……
其實那不停轉筆是我這種偏向於打岔類型的人保持注意力的一種方式。打岔的人往往有著很強的感受力,有時也可能這會兒答應別人的事,幾秒後就忘了,所以,請不要怪我“不長記性,心不在焉”,當遇到這種人時,請多多理解他,不要去指責他,這只會給彼此都造成傷害,指責的人遇到打岔的人往往會抓狂,因為面對問題時,指責的人經常“抓不住”打岔的人,雙方的交談無法在一個頻道上。
5、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
我畫了原生家庭的關係圖,其中列舉了家庭成員的各種資訊,包括父母之間的應對姿態等,通過繪圖我才意識到原來原生家庭的冷暖對我現在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因為我的父母相互指責,導致了我在生活中學會了指責和討好的應對方式。而我性格中的某些特點很大部分都來自於我的父母,因為他們身上具有某些特點,所以我身上也繼承了那些相似的正向及負向特點。
我以前覺得子女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可是聽完老師的講解後,才明白父母他們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只是用不恰當的方式表達著對子女的愛,所以孩子才出現了一些問題。今後,我要以更好地方式去愛父母,當家庭出現一些矛盾時,我會積極地找出合適的應對方法,考慮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是單純地想罵對方一頓,還是想解決一些問題,讓彼此生活得更好?
為期三天的工作坊時間雖然有點短,但能讓我發現並正視自己的問題,只要我能夠改變自己,那我便會成長,如果沒有學習過親密關係如何相處,我可能只是習慣性地重複父母的舊有模式而已,這次於我而言不虛此行!
薩提亞幸福家庭工作坊已經結束有幾天了,這一次的工作坊,雖然沒有像以前學習一樣滿滿的筆記,但是每一個場景都覺得那麼深刻和熟悉。
我記得,老師幫忙分析個案後的釋然;
我記得,從他人身上學習的點滴;
我記得,觸療愈過程中的感動和淚水;
我記得,讓自己更加瞭解自己的關注圖;
我記得,層層剖析需求的冰山模型;
我記得,如何打破家庭規條的三步驟;
我記得,和朋友們互動交流的每一個場景;
我記得,每次角色扮演後的頓悟;
我不能很深刻地寫下我的感悟,但是我知道,這次的學習之旅梳理了我的關係思維,對我未來的家庭關係、工作效率很有幫助。同時,讓我離自己的內心更近,更好地認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