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意義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幾個要素
大家好,這一期就是心理學整個系列的最後一期了。
我們要從頭做一個梳理,我想你們都想問,心理學學了有什麼用?心理學到底學了些什麼?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心理學?希望通過這一段時間學習,你們能夠瞭解這一點。
1,
首先,我們在心理學學習的最開篇,就介紹了心理學最基本的三個用途:瞭解人的意識結構;對人的理念與行為的觀察與分析;以及對社會,政治,宗教領域進行詮釋;而心理學最基礎的思維工具就是:批判性思維。
因為有了批判性思維,我們可以從資訊洪流的現代社會,篩選出那些真實的事實,理性的判斷以及科學的預測,避免自己陷入盲信和狂熱的陷阱中。因為我們成長起來的環境中,有太多的偏差與謬誤扭曲了我們的邏輯,而那些人寧願相信證實自己觀點的言論,也不願意面對事實的真相。
我相信,你如果想做一個思考者,就必然會深惡痛絕這一點。
2,
這一章我們探討了心理學的派別:
生物心理學視角,也就是認為我們的意識和我們的生物學結構有關;現代認知視角,通過物化實驗一樣客觀的觀察並研究人類認知的科學;行為視角:僅僅通過行為來界定人的認知方式;
心理動力學視角:通過對於意識結構的探尋和分析來瞭解人的認知;發展視角:通過研究人的先天遺傳和後天教養來瞭解人可能發生的改變;社會文化視角:通過對於社會文化的分析,來研究人如何受到情景的力量的影響。
你們認為的心理學,可能是心理動力學或者行為主義,這並不是心理學的全部。一般來說,遺傳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以及情景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3,
於是我們對於意識結構的探尋開始了。首先講的是感覺與知覺。實際上,我們究竟如何瞭解外界的?實際上是通過【刺激-換能-感覺-知覺】這一過程。我們的意識無法直接認識外界,大腦只能按照它能夠理解的方式來運作。
感覺負責從環境中收集資訊,而知覺則負責提取感覺資訊,然後將其組織為穩定而有意義的【知覺物】,為感覺賦予意義。而且,這個過程是在用最簡單的模式,也就是耗能最少的努力來認知這個世界。
所以有兩個結論,一方面是,因為認知系統不同,他人對我的不理解是正常的。其次,我們自身的認知是可以不斷訓練而深化的。
4,
當然感覺和知覺是一方面,先天遺傳和後天教養也很重要。實際上,學習就是我們的行為和心理過程被經驗持久改變的過程。行為主義的巴普洛夫發現了生物的經典條件作用,而有意識的改變,則被效果律所制約。
也就是尋找到自己正強化的目標,將與想堅持的習慣聯繫在一起。不斷地重複,就可以習得這一習慣。而懲罰則會糾正行為,可是卻往往帶著高昂的代價。
除了我們艱苦而循規蹈矩的學習,實際上還是有一種其他的學習方法:頓悟學習。也就是整體認知,重新組織,從而獲得新的靈感解決問題的過程。
5,
而後,我們認識了記憶。記憶的工作分為三部分:編碼,存儲和提取。而我們會通過感覺記憶,儲存到工作記憶中,進而變成長時記憶。
但是實際上,我們能夠接受什麼資訊,是由我們大腦決定的,而非我們自己能夠主動意識的。大腦偏好記住旋律,色彩,聲音,情緒,而不是冗長的文字,或者你厭惡的東西。
而我們的記憶帶給我們的,就是【腳本】(這個地方原文有誤):一種在語義記憶中的知識結合,為我們提供理解事件所需要的背景。這一點在以後會繼續深入。
6,
記憶講完後,是動機與情緒。動機是特定方式的內在傾向。也就是我們時常稱之為的“欲望”。可是這個動機卻時常會受到獎勵的過度合理化的困擾。如果我們純粹的做一件事情,就可以進入【心流】的精神狀態中,進而獲得【創造力】。而動機的優先順序,是由馬斯洛需求金字塔決定的,當然也要受到生殖,近端,發展水準等因素的制衡。
情緒其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動機:我們首先會生理喚起,而後會進行認知解釋,然後引發主觀感受,最後是行為表達。而情緒其本身有兩條通路:有意識的加工和無意識的加工。我們一般一開始都是無意識的加工,但是經過後一條通路之後的情緒表達就會更穩重些。
而控制情緒也需要智力,我們稱之為情商。也就是如何感知,運用,理解和管理情緒。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跳出自我來看問題。
7,
這一章是思維,思維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我們的大腦通過感覺,知覺,情緒,記憶,習得等方面的資訊,來創造和操縱諸如概念,表像,圖式和腳本這樣的心理表徵。
也就是通過對於事物的定義,空間感知,對於預期和推斷的補充,以及補充的背景,構建了我們思考的基礎材料。
8,
而後,我們進行了思考。也就是通過【演算法】和【啟發式】的有效思考策略,快速的解決問題。當然,我們的思考過程經常會受到“心理定式”與“功能固著”的限制,而自我也會逐步的施加的限制。而且我們也會受到,證實偏差,後視偏差,錨定偏差等諸多偏差的阻礙,讓我們無法理性客觀的思考問題。
當然還有一些人擁有這樣的天賦:獨立,敢於做自己,而且對某一問題有著強烈的興趣,願意提問題也願意重構問題,並且喜歡複雜性和挑戰的人。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天才。
9,
我們時常渴望自己如果是天才該是多好。不過有些天才也僅僅只是一方面,其他地方甚至有自閉症傾向。實際上,我們只要有正常的智力,能夠安穩的活過這一世就是幸運的。如同蘇軾的詩所雲:“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智力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我們一直以來的學習都是第一種,但是工作以後發現實際上是第三種比較有用,但實際上都忽略了第二種。
所以什麼是智慧呢?簡單來說,智力用於解決問題,而智慧用於避免問題。
10-12,
是個大命題,我們,,。
在這個故事裏,我大概粗略的講了下發展心理學。也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從心理上的經歷。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會與人互動,也習得了依戀類型,習得母語與思考推理能力,並且建立了和家人的親密關係。
隨後我們在青少年期,經歷了三重危機:生理變化,認知變化以及同一性困境。這一階段特別痛苦,生理不斷的發生改變,而“自我”逐步的凸顯出來,和環境格格不入;最後我們發現,挫折和痛苦,是我們一生要面對的問題。
畢業工作之後,我們會面臨親密關係的問題,很多人在童年的時候扭曲的依戀,青少年失敗的情感,使得其在成年之後也會恐懼情感。在工作和生活中,事情越來越複雜,需要的推理能力和應變能力越來越高,但人也隨之越來越成熟,累計了越多的社會財富。
而在中年過後,我們會面臨“轉變”,也就是重新進行自我認知以及對自己人生角色的重新定義。一般來說都是放棄舊角色,進入新角色。但是很多人一直到最終,都沒有完成這個轉變。
這就是我們一生的經歷。每個人遭遇千差萬別,但是心理學上,我們可以歸納出諸多共性。這一段孤獨的旅程,所有問題都要你自己解決,而所有痛苦都要吞咽下去。
這是你的一生,僅僅有的一生。沒有草稿,也沒有第二次,任何錯誤都無法挽回,而任何美好也無法重複。我希望你能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以及用盡一生完成它。
13,
這章寫的是我們的意識結構。現代心理學認為,人格是許多模組的組合,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父母。我們瞭解了人格的五因素理論,還有榮格的內外精神層次:內向外向,思維情感,感覺直覺與意識無意識。
在不斷的深入的過程中,心理學家發現人們不僅僅受到環境,父母的影響,遠古時代流傳的基因也在影響著我們的意識結構。於是提出了“集體潛意識”這樣的命題。
14,
心理動力學最早的時候,就發現人格的區分,弗洛伊德將其區分為“自我,本我與超我”。無意識是一切概念的核心,最根本的動力是性本能和死亡本能。這是永遠無限湧動的意識之海,而意識則建立其上。
而現實告訴你你無法滿足所有欲望,在這種不滿足的過程中,人們用壓抑來對抗潛意識,也是自我防禦的核心。如果生命早期某個時期沒有順利的度過,就會引起心理發展的固著或者受阻,從而引發各種障礙。
15-16,
於是我們可能面臨什麼障礙?一般出現心理障礙的人,都會有三種典型症狀:幻覺,妄想與情感障礙。
女性容易得的是心境障礙,也就是重度抑鬱或者躁狂抑鬱雙向障礙。另外還有焦慮障礙與軀體形式障礙。而男性會面臨分離性身份障礙,也就是通常說的精神分裂症,或是發展障礙,自閉症,強迫症等。
還有一些不是很礙事的障礙,比如閱讀障礙,注意力缺陷障礙等。人格障礙中的自戀,反社會和邊緣人格,雖然不致命,但是也很令人心累。
17,
有病了怎麼辦?那就要去治唄。
一般來說,會通過心理測試找出問題,再尋找問題的原因或者其持續存在的條件。最後需要好好休養並進行治療。我們一般的手段除了藥物治療,還有心理治療:包括領悟療法與認知療法等等。
18,
最後,我們瞭解了如何處理壓力。壓力一般是應激源所導致的應激反應,通過生理喚起來迅速的解決應激源。但要是壓力太大,出現新的應激源,人則會耗盡。心理壓力會加速細胞老化,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什麼是幸福?一般來說,對目前生活表示滿意,愉悅情緒比較豐富,人際關係有良好的回饋是幸福的來源。
19,
接下來我們學習了社會心理學這一板塊。我們從三個方向:社會思維,社會影響與社會關係來論述。
一開始我們就提出了一些共識:我們構建了社會現實;而社會直覺也影響了我們的認知,塑造了我們的行為;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個人態度和性格與之對抗;
社會行為實際上也有生物學解釋,我們是“心理-生理-社會”的構造體,我們受到三重影響的作用。社會心理學關乎你的生活,信念以及社會關係。
20,
我們一般認識的自我,都是社會中的自我,也就是必須通過外界評價來界定的“存在”。自我被生活環境,偏好,自我關注以及社會關係所影響。
而你是你現在對自己的認知以及你可能會成為的樣子。瞭解社會自我,你可以解釋自己的行為,或者預測自己的行為或者感受,但最重要的是,帶來了自尊。
21,
於是通過社會自我,我們看到了社會事實,構建了社會信念。但因為我們的信念不同,對於他人的知覺,他人對於我們的知覺各異,我們的先入之見引導了我們對資訊的誤解與扭曲,從而得到了不同的現實。
而且我們還會因為這種偏見解釋現實,建構記憶,重構態度,虛構過去的行為。通過對於直覺,啟發式,反事實思維和錯覺思維的運用,我們的判斷往往是不精確的,大抵都會犯歸因錯誤。
22,
因為社會事實,我們有了社會態度與行為。態度有三個傾向:情感,行為傾向與認知。但實際上,人表達出的態度,很難判斷出人真正可能實施的行為。因為人有兩套態度系統: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
而在特定環境下,行為實際上是會影響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被迫做出某些不符合自己原則和思考的行為,那我們就會“認可”這種行為,並將其轉化為態度。最後,我們也會通過自我知覺來影響行為,但是經常會因為過度合理化內心動機,而做出奇怪的事兒來。
23,
以上是社會思維的內容,接下來是社會影響。我們最主要的影響,首先來源於三個因素:文化,基因和性別。文化提供了多樣性,人們經常因為文化的不同而彼此誤解。文化所帶來不同的宗教,政治與習俗,都會帶來不同的問題。
而性別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所在,我們雖然價值觀上偏向男女平等,但是仍然會不自主的說出:女司機,直男癌之類帶有性別歧視的字句。這樣的差異帶來了社會分工的不同,以及人們對於性別的信念。
24,
其次,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就必然要學會從眾與服從。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我們對現實的看法,往往是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我們無意識的會與別人貼近,來獲取安全感;而人們在原則和權威的選擇中,更容易順從權威。
因為我們迷信於權威的正當性,所以會導致個體在群體之中,會受到規範影響和資訊影響。如果不想被影響的話,可以通過逆反,或者堅持獨立性來獲得自我。
25,
但是社會集體不會輕易的放過你,你依然會面臨說服,甚至被洗腦的境地。說服一般是一種教育,在上面我說過,實際上就是你心理過程被持久改變的過程。通過理性的證據說服和感性的關注表述,我們往往會認同對方的觀點。
不過極端的情況,洗腦也經常會發生,從行為上的順從,渴望被接納,一直到狂熱的追捧,以及對於他人信念的強迫,人就會一步步的踏入這個漩渦之中。
26,
所以為什麼人會被群體影響?因為群體會帶來三個作用:社會助長作用,社會懈怠以及去個性化。在人多的時候,社會助長作用會讓個體做出平時不會做的誇張事情;而出現了事故或者責任時,人們因為社會懈怠而無人承擔責任;然而因為集體的需求越加強盛,人的個性逐漸消弭,變成了一樣的臉孔。
所以如何不受群體影響?我舉了如何不受父母影響的栗子:首先要申明自己的立場,其次不要立即對抗,要在事情之外,單獨的談論事情,最重要的時候,保持一個在友善和冷漠之間的距離,儘量少接觸。
27,
講過社會影響之後,是社會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一開始我們感受到的,大概就是偏見和不喜歡。因為我們習慣於對一個人或者集體進行一個預先的負面判斷,從而避免可能出現的風險。
但是因為這種偏見,我們必然會產生歧視,因為社會地位,家庭影響,挫折與痛苦等種種因素,我們對其他人充滿歧視。不過我們還是儘量要在自己可能的範圍之內,消除這種偏見。
28,
當然,更進一步的是我們會面對攻擊與傷害。無論從遠古留下來的基因,還是人無意識的攻擊本能,而外部產生的厭惡性情景,都可能導致攻擊的產生。而攻擊必然會導致肉體或者精神上的傷害。
如何克制暴力行為?亞裏士多德提出悲劇的淨化,行為學家提出了行為的習得的限制,而我真正認為的,是因為需要恆產,才有恆心。
29,
當然人和人的關係,還有喜歡與愛。人最核心的需要,就是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需要。因為地域的接近,外貌的吸引,人和人的相似性,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而愛情本身也有三種要素:激情,承諾與親密,缺一不可。我們在感情中會產生依戀,獲取回報,當然也更容易自我表露。可是我們必然會面臨親密關係的結束,這會給我們身心都帶來一個巨大的轉變。
當然,我們的關係中,還有友善,互助與和解,篇幅有限這些就不放上來了。
30,
寫到這兒,我們的心理學歷程基本就要結束了,但是也許我以後還是會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尋找適合與你們討論的心理學書籍發上來。
希望在這一趟學習過程中,你們獲得的更多的是對自身的認知,瞭解是什麼在影響自己,什麼在阻礙著自我,以及該如何面對社會對自我的影響。
當然,我也希望能更多的交流,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給我。
希望接下來的旅程,還能看到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