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穎離婚,佛教如何看待?這樣以佛法智慧可為愛情保鮮
4月23日,演員趙麗穎和馮紹峰離婚事件,迅速沖上熱搜榜。不少網友表示震驚:消息來的太突然,不敢相信;更有很多人為婚姻的短暫而一聲嘆息:我嗑的甜蜜CP這麽快就崩了,要我如何再相信愛情,相信婚姻?
那麽,佛教對婚姻持有怎樣的態度?皈依佛門的人,可否離婚?愛情到底能否地久天長?佛法如何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
帶著這一系列疑問,讓我們走進佛門的婚姻觀。
佛教如何看待“離婚”?
佛教不支持離婚
本源法師表示,佛教既不支持離婚,也不反對。不支持的原因有三:
1. 違背慈悲精神
慈悲精神是佛教的根本精神,目的就是要讓眾生得到安樂。離婚必將導致夫妻雙方,雙方父母,尤其是子女等從中受到傷害,這與佛教的慈悲精神相違背。而重新組建家庭也未必能夠美滿,由於雙方都曾經受過傷害,往往抱著“吃一塹長一智”的心態,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不容易信任對方,也很少會考慮對方的感受,如此必然降低再婚的幸福指數。
2. 違背自己誓言
結婚時,請親戚朋友作證明,並發誓要永結同心白頭偕老,離婚即是違背當初的誓言。即使重新組織家庭,也不一定會好好珍惜。
3. 負面的世俗導向
離婚對社會風氣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名人夫妻離婚,必然產生負面的示範效應,讓大家都誤把婚姻視作兒戲,甚至認為離婚是種時尚,導致離婚率居高不下,這樣必定對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產生負作用,因此,建立和諧社會必須從和諧家庭做起。
佛教也不反對離婚
本源法師說,佛教認為萬事萬物皆是因緣和合,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婚姻也不例外。如果因緣真的盡了,那也只好隨緣,但這並不代表佛教贊嘆離婚。
在離婚這件事上,佛弟子要深思熟慮,如果真的要離,也要站在利他的角度去充分考慮對方以及父母子女等,盡量不要讓自己的決定傷害到更多人。
正所謂“隨緣了舊業,切莫添新秧”,佛弟子不管決定結婚還是離婚,都要建立在能讓雙方更為幸福的基礎之上,就算要離,也要充分考慮對方的感受,做到好聚好散,不要因為離婚而讓雙方結下惡緣。
縱然分開也要相互尊重
聖嚴法師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切不可把婚姻當兒戲,即便分開也要相互尊重。
聖嚴法師說:
“所謂“欠”,就是彼此之間恩怨不清。認清楚這道理之後,我們就應該朝“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方向努力,不能夠老是以“不是冤家不聚頭”來搪塞,繼續互相折磨。那麽,冤家一直做下去,來生還要做冤家,彼此好痛苦,總是還不清。
如果夫妻間彼此覺得不合適,不能夠互相體諒、互相忍讓、互相尊敬,那就要反省。不要像山上的水,總是往河谷裏、海洋裏流,越流越遠、越來越加深夫妻間的不和,應該及時警惕、回頭是岸。
既然做了夫妻,在日常生活中要見微知著,要從小的地方開始反省,不要為了雞毛蒜皮的事,老是彼此計較、爭吵。”
“一旦結婚之後,就要作“共同生活一輩子”的打算。如果後來發現實在沒辦法再生活在一起,那麽與其老是在打架、吵架、做冤家,也許分開會比較好一點。但是,切不可把婚姻當兒戲,切不可輕易地考慮離婚。
縱然分開了,之後還是要做相互尊重的朋友,不必永遠做冤家。有的人在分手之後,還會愛恨交加,彼此傷害......我們作為一個人,任何事情都應該三思而後行,不要盲闖,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
以佛法智慧為愛情保鮮
佛教裏面講,修菩薩行有“四攝六度”。“六度”分別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根據佛法中的“四攝六度”提出了“愛情六度”,即體貼度、耐心度、潔身度、持續度、專一度、精明度。
體貼度就是布施,耐心度就是忍辱,潔身度就是持戒,持續度就是精進,專一度就是禪定,精明度就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