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易就能獲得功德,這是一種非常善巧積累資糧的方法
一個特別重要的關鍵點:如果有人去放生,他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但我們如果以菩提心攝持來隨喜他的善根,所獲得的功德還超勝他親自做善法的功德。
隨喜是一種非常善巧積累資糧的方法。
比如有人三步一拜朝拜五臺山,另外一個人雖然沒有這麽做,但心中卻真誠地替那個人感到高興,就像是自己磕頭到五臺山一樣,那這兩個人誰的功德比較大呢?其實他們的功德是一樣的,這是佛親口宣說的。
肯定有人會對此心生懷疑,但在因果關系上,除了佛以外,沒有任何人能洞悉其中的奧妙。最細微的因果只有佛能了知,哪怕十地菩薩也還有他不明了的地方,所以說最究竟的就是佛陀。
《大智度論》雲:“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
就像一人買香,一人賣香,另有一人在旁邊也能聞到香氣,但對於買賣雙方來說沒有任何損失;同樣,有人作布施等善法時,另有一人在旁邊作隨喜,二者功德相同。
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也說:“聞聽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喜心,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
假如我們聽到別人行持善法,心裏沒有嫉妒的惡心,且誠心誠意對他人的善根進行隨喜,那麽佛陀說此人能獲得同等的福德。
隨喜主要對治嫉妒心,如果以嫉妒心來隨喜的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在造作惡業。
此外,我們看到別人做功德,很容易口頭說“隨喜隨喜”,但心裏並沒有真正的隨喜,這就是無記的,也是不行的。
其實隨喜不需要我們做很大的功用,就能得到功德,為什麽不去做呢?既然佛陀給我們宣講了如此殊勝方便的法門,我們應該運用才對啊!
有些人看到人家買一點魚放生,卻說“放這點生有什麽了不起的”——這就沒有必要了。要知道哪怕放一條生命,功德也不可思議,如果你隨喜的話,也能獲得同樣的功德。
永明延壽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引用《大智度論》的教言說:“隨喜贊善,助他勝緣,如觀買香,傍染香氣,雖不親作,得同善根。”大師也說得非常清楚,如果能隨喜、贊嘆他人的善根,雖然沒有親自去做,也會獲得同樣的善根。
《無著菩薩傳》中記載:每當聽到有人快樂或者行持善法,無著菩薩就由衷地隨喜道:“這真是太好了!”不僅口中如是說,臉上也是一副開心的表情。
我們應該隨學無著菩薩,對他人行善誠心隨喜,不應該繃著臉說“有什麽了不起的”。如果看到和他關系不好的人在行持善法,有人越是贊嘆對方的好處,他的表情越難看——這樣就沒有必要了。
可是,當我們看到佛陀三轉法輪宣說三乘佛法、度化無數眾生或者看到後來的高僧大德度化眾生生起歡喜心時,我們是否就會得到和諸佛菩薩、諸高僧大德一樣的功德呢?
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疑問:“你不是在上面說了嗎,我隨喜後就得到他們的功德。那佛菩薩高僧大德所做的善法功德,我隨喜的話是不是能得到?”
如果隨喜就能獲得佛陀的所有功德,那我們隨喜之後不就成佛了嗎?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不然佛也不用講這麽多法門,就講隨喜就可以了,一隨喜完就成就佛果了——這也不可能。
在隨喜的過程中,如果隨喜比自己境界高者,能得到他們一部分的功德,即是相應自己心量的功德;
如果隨喜與自己境界相同者,能得到同等的功德;
如果隨喜比自己境界低者,能得到超勝對方的功德。
雖然我們隨喜了五類有情的所有功德並不能馬上成佛,但我們是以圓滿的心量隨喜一切功德,功德還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超勝普通凡夫所做的善法功德。
比如有一個人去放生,他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但我們如果以菩提心攝持來隨喜他的善根,所獲得的功德還超勝他親自做善法的功德。這是特別關鍵的。
《普賢上師言教》中記載,當時勝光王知道了麻風女供養世尊轉生兜率天的事情,就發願連續四個月供養世尊及諸位比丘僧(《毗奈耶藥事》裏記載的是國王發願供養七天)。當時,一位以行乞為生的貧女心裏想:這位勝光王也是由往昔所積累的福德力才成為這樣擁有榮華富貴的君王,又遇到釋迦佛這樣殊勝的福田,如今仍然積累這般廣大的福德資糧,實在是太稀有了。她完完全全是發自內心隨喜,因此獲得了無量福德。
世尊對這一點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時問國王:“你所積累的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給你自己,還是回向給比你獲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國王心裏肯定是想回向自己,有可能他會想:“我供養這麽大,肯定我的功德最大”,但是佛陀既然這樣問了,國王只能說:“誰的善根大就回向給誰吧。”
於是世尊先念那位貧女的名字做了回向。連續三天一直都是這樣作回向的。
為此,勝光王特別不高興,便與諸位大臣商議對策。國王問:“如何才能使世尊不這樣作回向呢?”大臣們獻計獻策道:“明天世尊和他的眷屬前來應供的時候,當許多飲食溢到器具外面以後,如果那位乞女來要拾取,我們就連趕帶打,這樣定會有效。”
這般商定下來,到了第二天那位隨喜供養者的貧女又來拾取溢出來的食品時,受到阻攔並遭到毆打,不由得生起嗔心,結果摧毀了善根。當天佛陀便念國王的名字做了回向。
所以說,善與不善的差別完全不在言行舉止上而在心上。
當看到他人行持善法時,如果以清凈的心態來看待別人的一切善舉進而誠心誠意欣然隨喜,並將其善根回向圓滿菩提,那你所積累的資糧絕對遠遠超過那些以競爭心、傲慢心、嫉妒心來行善的人。
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行善,心中以競爭心或傲慢心想“我一定要做這樣的善事”等,並行持了同樣的善法,另有一人僅僅是誠心誠意地隨喜,那後者的功德更大。因為前者是以追求世間名譽的心、嫉妒心來裝模作樣地行善,這樣做的功德能有多大?不要說功德,可能在造惡業也不知道。如雲“不隨善惡相大小,只隨善惡意差別”。
所以,無論我們行持什麽善法,都要擺正自己的發心。不要以追求世間八法的心態去行善,那樣最多只能獲得人天善果。
從上面的公案可以知道,貧女是發自內心地隨喜,所以她的功德比勝光王大,後來她生起嗔恨心,善根就被摧毀了,也可見嗔恨心的過患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