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藏”的智慧
人活於世,當懂得光華內斂、含蓄精神。
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藏”的智慧。
藏鋒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曾以鬥雞來講述人生修養中的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沒有實力卻張牙舞爪,像無賴叫囂的混混;
第二階段:入世不深卻爭強好勝,像初生牛犢的年輕人;
第三階段:雖然低調很多,但眼睛裏精光還盛,說明銳氣未消,容易意氣用事;
第四階段:呆若木雞、不動聲色,身懷絕技,卻秘不示人。
“呆若木雞”,便是藏鋒的境界。
曾國藩說:“或謂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有才華的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到處張揚,憑借多於別人的一點小聰明,自己放棄努力,對別人不加尊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君子的才華太過顯露則容易招致忌恨,給前行的路上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波折。
張揚誇耀,必處處難行;低調內斂,則事事順遂。真正的智者,心裏明白,嘴上不說,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藏器
《周易》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急著追名逐利,而是靜靜蟄伏,審時度勢,等待時機到來。
諸葛亮有曠世之才,就連管仲、樂毅都比不上。他隱居於南陽臥龍崗,躬耕隴田,但苦於難遇伯樂,便每日雲遊四方,交朋會友。
劉備三顧茅廬,拜見諸葛亮,兩人相談甚和,便成為至交,亮從此出山,為感其知遇之恩,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正如艮卦的彖辭說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所謂“待時而動”,就是讓我們避免不合時宜、盲目行動的損耗,為自己提升實力、觀察形勢攢下資本。
等待就像是一個極富耐心的獵人,在合適的時機到來之前,他會慢慢累積,慢慢觀察,直到時機成熟,方可一擊得勝。
藏心
有一次,有弟子問王陽明說:“用兵打仗是否有什麽特定的技巧呢?”
王陽明回答道:“沒有什麽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的關鍵在於心靜與不靜。”
在王陽明看來,這世間從來沒有什麽急中生智,所有的臨危制變都是一個人平時積累的知識和境界所造成的結果。
只有心靜下來,才能更好地分析問題,利用知識和資源處理好問題。
“靜則神藏,镕古鑄今。神宜靜,而不宜燥。”
藏身
北大教授孫祁祥在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講過一段話:
有兩種東西喪失之後才會發現它的價值——青春和健康。
但青春逝去,未見得活力不在、睿智不在、優雅不在;而失去健康,即使青春猶在,年輕於你何用?財富於你何用?時間於你何用?
是啊,年輕是資本,但年輕不是任性的資本,也不是透支身體的底氣。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個生命能量場,能量場有大有小,當能量場被消耗完,這個人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健康的體魄不是可以隨意消耗、取之不竭的資源,而是需要小心呵護、及時養護的奢侈品。
人生哪有那麽多的來日方長,更多的是猝不及防。
健康在,可以生百財千財;健康失,萬財皆失,一切等於零。
藏神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追求圓滿、奢望完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件事上,不給自己一點舒緩的空間,結果常常讓自己在糾結、自責、失落中被消耗精力。
精力是有限的,只有養精蓄銳、合理使用,才能釋放一個人最大的潛能和效能。
日本內科醫學博士、知名的作家醫師誌賀貢,提出了一個關於健康與人生的“0.8哲學”。他認為,不必每件事都強求做到十成滿,使出80%的力氣就可以了,剩下20%的力氣,權當給自己回旋的余地和養精蓄銳的本錢,這樣才能避免自己被完全“掏空”。
“0.8哲學”並不是鼓勵人不求進取,而是給自己留一些空間,不過滿、過溢,讓自己走得更遠。
白巖松也說:凡事不要做得太滿,要為自己留點兒喘氣的空間。
畢竟,完美的只是心中的想象,不完美的才是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