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了!即使是開玩笑發的願,也必定會成熟
有的人因為壹時意氣,或者開玩笑,或者心裏想下輩子還想再續前緣,就喜歡發壹些關於來生的願,比如:
下輩子我們還要做夫妻在壹起,
下輩子我還要做妳媽媽,
這輩子過得太貧苦,下輩子要做個有錢有勢的人,
妳這樣欺負我,下輩子我十倍奉還,
……
有的人覺得:“哎,隨便開壹點玩笑,無所謂的。”但作為修行人,對於這些隨便的發願,我們壹定要警惕。
《神僧傳》中記載,唐朝有壹位著名的高僧鑒空法師,出家之前是壹位窮困潦倒的秀才,俗姓齊氏。
有壹年冬天,秀才遊歷於浙江錢塘,剛好遇到當地荒災欠收,於是想去天竺寺謀求飲食。來到孤山寺的西邊時,由於極為饑餓而無力向前,悲從中來,對著河流在風雪中哭泣流淚。
突然之間有壹位梵僧緊臨河流而坐,看著秀才笑說:“秀才法師,飄零潦倒的滋味妳嘗夠了嗎?”
秀才說:“已經嘗盡了,但妳怎麽稱呼我為法師,這是多麽乖謬啊!”
那個梵僧就說:“妳大概是被饑餓之火所燒,而沒有閑暇去回憶過去之事。我這裏有壹個大如拳頭的棗,上根者吃了這個棗,能通曉三世之事;下根者吃了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秀才吃了棗,就枕著石頭睡著了。他夢到自己前生真的是壹位法師,而且還有四位同參道友,分別是梵僧、震和尚、神上人和悟法師。
他還向梵僧問到其他三位道友如今的下落。震和尚往昔修行未能專精,今生在四川又成為和尚,現在已經可以斷除攀緣。
而神上人前世的發願尚未圓滿。
對於悟法師,梵僧說:“妳難道不記得他在香山寺的石雕佛像前,戲笑發下的大願嗎?他說如果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來世願成為雄赳赳的權貴大臣。我昨天聽聞他已經被封為大將軍了。”
有的人覺得:“哎,隨便開壹點玩笑,無所謂的。”
妳看,壹個修行的比丘,在佛前開玩笑發了壹個願,到後世果真實現了。
所以,我們壹定要謹慎自己的言語,不要隨隨便便發願。皈依三寶的誓言裏也講到,哪怕開玩笑也不要說舍棄三寶的話。
反過來說,開玩笑發的願,尚且能夠滿願,如果以至誠的心發願,不是更能夠圓滿地實現嗎?所以,我們壹定要隨學諸佛菩薩,發下圓滿的成佛大願。
發願時我們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等壹些登地以上菩薩做的回向發願文,或者也可觀想:諸佛菩薩如何發願,我亦如是發願。這樣是非常好的。
秀才這壹問,才知道這五個人裏面只有梵僧了脫生死,也只有自己淪為饑寒交迫的文士。
秀才悲泣地說:“前世之時,我出家修行了四十多年,每日只吃壹餐,三十多年只擁有壹件破衣,我已經下定決心斷除虛浮塵俗的世事,為何今生福報如此不濟?”
梵僧說:“因為妳前世在獅子座上傳講《法華經》時,不能契合佛理,廣泛談論異端邪說,使得學習佛法之人心中生起疑惑,並且戒律有所缺失,沒有斷除肉食,所以不僅沒有獲得解脫,還淪落到窮困秀才的地步。
這就像是聲音渾濁而想要回響清澈,是不可能的。身形佝僂則影子必然彎曲,因果報應就是如此。”
由此可見,諸法都是建立在因果緣起上,而這些因果緣起又建立在意樂上,正如《宣說文殊剎土功德經》雲:“諸法依緣生,住於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
不管在什麽地方發了什麽願,這些願必定會成熟。
我們壹定要有善心、善願、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