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和合  2022  2023  as  和合 and 2 3  和合 and 2 2  asdfasdfdsdff  和合 and 1 1

畢姓的起源 畢姓由來

畢姓的起源 畢姓由來

  畢氏

  分佈地區

  河南河內郡,山東東平郡,山西太原郡,河南河南郡。

  歷史來源

  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畢」源出

  畢(Bì 畢)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高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於畢(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市之北),故稱為畢公高,並建立畢國。畢公高其子畢萬事晉,乃封於魏,其後代改姓為魏,並且成為戰國時代的著名姓氏。仍居於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並且歷代相傳。2.出自任姓所改。據《世本》所載:“系自任姓所改。”3.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數民族中有畢姓。

  得姓始祖

  畢公高。周初著名**家。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後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三千多年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祥地。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仕晉,因功封於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因此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紮根卻是不爭的事實。戰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

  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漢時,南越將軍畢取降漢,被封為侯。並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充套件於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省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

  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眾,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係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內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後,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並蔭及河內。

  唐安史之亂後,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裔孫一支遷居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鶻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北宋時,代州雲中(今山西省大同)人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後,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清乾隆年間以後,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透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臺,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

  如今,畢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佔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畢姓是當今 書較為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如北京,天清,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

  家族名人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 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 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您可能還會對下面的文章感興趣: